2025 年 9 月 10 日 19 时 04 分 11 秒
基金财讯

基民访谈录:基金投资是一门长期艺术

文章来源:天天财经

  32 岁的管理咨询师唐唐 (化名),习惯在备忘录里更新当天的市场复盘,每天增加四五条信息,密密麻麻积攒下了一两千条关于创新药的市场资讯。

  63 岁、外贸行业退休的李亚中,最长情的一只基金持有了 21 年。如今持有的四只基金中,部分产品年化收益率为 40%。

  79 岁的退休教师李永昌,经常用纸笔记录手中基金的最新净值,这个习惯坚持了 27 年,他持有的基金不少已成了五倍基、十倍基。

  在市场的潮起潮落中,这些年龄、职业、投资经历迥异的投资者,共享着相似的投资轨迹,真正收获了时间的馈赠。

  都说散户投资容易亏钱,为何这些个人投资者却能实现长期盈利?需要探寻的是,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目标、什么样的心态和什么样的方法投资基金?

  带着这些疑问,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来自银华基金、嘉实基金、建信基金、工银瑞信基金、兴证全球基金等多个平台的投资者,试图回答这一重要课题。

  十倍的基金并不难寻,但十年的耐心却很难坚持。有人认为,要用亏得起、不影响生活的钱去投资,克服恐惧与贪婪,做到 「手中有基,心中无基」。长期主义、逆向布局、闲钱投资,这三条简单、朴素却无比真实的感悟,才是基金投资赚钱的终极要义。就像 79 岁的李永昌说的那样:「与时间做朋友,『躺着』 就把钱赚了」。

  长期长期还是长期

  1998 年的夏天,教师李永昌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:中国首批封闭式基金即将发行。抱着请专家帮自己理财的想法,李永昌多方打听消息后凑钱买入了三只基金。这个偶然的决定,开启了他长达 27 年的基金投资生涯。

  他发现,只要持有一段时间,基金的收益是很可观的。2001 年,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发行,他又第一时间买入。在随后的市场波动中,李永昌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印象深刻的 「卖飞」。2005 年,上证指数从 2200 点上方跌至 1000 点附近,不少人产生恐慌心理,此后市场反弹时,身边不少亲友 「回本就卖」,他也在基金回本并有所浮盈后赎回,可后续几年,这只基金最高涨幅超过了 400%。

  「那次教训太深刻了,从那以后我就告诉自己,不是特殊情况绝不轻易赎回。」 李永昌说。如今,他最长持有的一只可转债基金已超过 21 年。期间经历过多次市场调整,但他始终没有卖出。每天记录净值、研究基金理论,再结合实战经验综合判断形成 「基感」,成了他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「就像学外语有语感,买基金也有 『基感』。」 李永昌说。就像 2021 年到 2024 年,市场大幅调整,期间他逢低加仓,直到满仓等待行情到来。如今,他账户里出现了五倍基、十倍基,之前亏损的基金也已经普遍回本。

  他把自己的投资哲学总结为八个字:「手中有基,心中无基」。买了基金后最好忘了它,在基金净值出现波动的时候就能够沉得住气;但也不能全忘了它,要关注基金走势,在低点敢于补仓。

  当被问到,对于刚入门的年轻基民,最想分享的投资建议是什么?他说:「长期持有,格局要大,最少持有五年,时间越长越好,时间会证明一切。」 李永昌觉得,别抱着短期 「赚几个点」 的目标去押注,而是在选择基金时就按照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长期目标去投资基金,忽略短期涨跌,用时间换空间。

  63 岁的李亚中比李永昌更早接触资本市场。上世纪 90 年代初,他就开始炒股,30 余年的股海沉浮,让他对风险有着深刻的认知。2004 年,朋友用基金收益带家人旅游的经历,让他第一次对开放式基金感到心动。当年,他买了两只开放式基金,2006 年又买入两只,这四只基金,他一拿就是 21 年。

  期间,这四只基金最大回撤超过 50%,但李亚中从未想过 「割肉」 卖出。「我用来买基金的钱,都是亏得起的闲钱,不影响生活,所以心态很稳。」 他解释。作为退休前从事对外贸易的从业者,李亚中习惯从宏观视角看市场,「中国市场还很年轻,潜力大,只要选对大公司、好基金经理,长期持有肯定有回报。」 如今,他持有的四只基金中,收益最低的一只在红利再投资的情况下也达到 7 倍以上,部分产品年化收益率达到 40%。

  「躺赢」 不是 「躺平」

  选一只让人安心的基金+定投

  相较于老一辈投资者的 「稳扎稳打」,年轻一代的基民更擅长在试错中成长。27 岁的苏苏 (化名) 大学时就接触理财,起初因为总是 「all in」 踩了不少坑。之前,他定投的指数基金一度亏损上千元,在妈妈的鼓励下,他坚持了下来,不仅回本还小赚一笔。这次经历让他彻底改变了投资思路。

  苏苏靠定投策略解决 「择时难」 的问题,他的定投组合涵盖指数基金、债基和黄金 ETF,将自己的年化收益目标设定为 8%—10%。「现在我会把钱分成三部分:余额宝留 3 万元到 6 万元应急,每天买进几十元债基、100 多元黄金 ETF,剩下的投指数基金。」 苏苏说,他看重仓位管理的重要性,手里有 「子弹」,跌了才敢加仓,心态才不会崩。

  唐唐则在 「补仓+定投」 中找到了平衡。相比苏苏,32 岁的唐唐有着更清晰的投资规划。从大学时她用余额宝第一次感受到了 「钱生钱」 的乐趣,后面逐渐开始接触债基、权益基金,风险偏好经历了从 「求稳」 到 「激进」 再到 「稳中求进」 的转变。2021 年,她在 3700 点满仓入场,随后经历了两年亏损。那段时间有资金就补仓,结果老是补在 「半山腰」。后来她改用定投,慢慢熬过低谷,今年以来收益率已达 38%。

  每天复盘、整理市场信息是唐唐保持很久的习惯。唐唐的备忘录里有一两千条行业动态,从政策面到资金流向,都会记录。唐唐也乐观地看好未来十年的股市,认为中国经济需要股市这个 「蓄水池」,普通人通过基金参与是很好的机会。

  如何挑选一只让人安心的基金是投资中最让人困惑的难题。选基金就像选长期伙伴,要信任他,就得 「知根知底」,他们认为,投资基金的第一步,是从基金公司、基金经理、基金产品三个层面层层筛选,找到靠谱标的。

  李亚中看重平台与经验,他选基的第一步是挑基金公司,优先选规模靠前、历史业绩优异的大公司,品牌背书能降低风险;第二步是看基金经理,从业年限长的经理,对风险的把控更成熟。

  投资者小云 (化名) 表示,基金经理、历史业绩、最大回撤、夏普比率、基金布局行业方向、规模、换手率等均是她会认真考察的因素,对于重仓的基金,她还会持续追踪基金的季报、半年报动向,从中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、对市场的判断等。鲁女士 (化名) 会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筛选近 10 年、近 5 年、近 3 年、近 1 年、近 6 个月等时间维度表现优秀的产品,记录下那些持续跑赢市场的基金。

  李永昌选基的方法是 「小步试错、长期验证」。先用小金额买入多只基金,再通过长期观察筛选,如果一只基金短期下跌后总能快速回升,还能持续跑赢比较基准,就算得上 「好基金」。

  合理进行资产配置也是让人安心的底气。田文退休前是精细化工高级工程师,作为理工科背景的投资者,她更相信数据和规律。基金配置比例严格遵循 「2:4:4」,股票型、平衡型、债券型基金均衡搭配,明确自己的预期目标,务实、不投机、不贪欲。她用看数据、重逻辑的思维选基,参考客户经理推荐,但最终决策要看基金经理过往业绩是否稳定、行业主题是否符合政策趋势。

  唐唐则擅长结合周期选行业,认为万物皆周期,没有永远下跌的行业,关键是在低估时布局。她通过政策面判断行业拐点:「一般政策反转到市场反转可能有半年左右的滞后期,从政策反转到政策扩散,再到实际影响行业基本面,期间有一定时间窗口,需要密集跟踪,比如 2023 年创新药政策反转时,就要跟踪政策落地进度,在政策反转到市场反转的滞后期分批布局,最终收获反弹红利。」

  逆向投资的本质:闲钱投资与人性博弈

  逆向投资是资深基民实现长期收益的进阶要义,但难点在于克服人性的恐惧。

  田文投资近 20 年,她最长的基金持有了 12 年,平均收益率约为 90%。期间她也经历过市场下跌的时刻,但始终坚信要对市场有信心。

  「盈亏都是常态,就像人会生病,但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慢慢好起来,纠结短期波动只会徒增烦恼。我一般只会因为收益达到预期,且觉得短时间内可能难有更大突破,并且刚好有其他基金想入手、需要腾出资金时才会卖出基金。」 田文称。

  李亚中始终坚守 「不追涨杀跌」 的原则。「我不刻意判断市场恐慌还是狂热,就看宽基指数,平淡的时候买,高点的时候不跟风。」

  不过,逆向投资并非盲目抄底。从事金融行业近 30 年的鲁女士建议,先判断行业是否有长期价值,再看估值是否处于历史低位,两者结合才是安全的逆向布局。在市场恐慌时,她会分批买入降低风险,例如,第一次买 30% 仓位,再跌 10% 补 20%,避免一次性抄底被套牢。

  之所以能做到逆向投资、长期持有,前提是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,用能接受波动的闲钱投资。记者问这些投资者,最不希望新手基民犯的一个错误是什么?李永昌说,借钱投资是投资的大忌。市场波动的时候容易心态不稳,一定要用闲钱投资,用自己几年之内用不到的钱去投资,这样心态才会好。

  闲钱投资也是李亚中的安全线。他见过太多朋友因为用生活费投资,在市场下跌时被迫割肉,「永远不要用短期亏不起的钱投资,这是我给所有年轻人的建议。」

  长线投资、逆向布局,不借钱投资、不追涨杀跌,这是上述投资者反复强调的投资铁律,这样才能避免心态失衡,即使遇到较大的回撤也能从容应对,不会出现慌不择路 「割肉」 的现象。还有投资者把权益投资定位为 「生活的补充」,赚了如锦上添花,短期亏损也不影响生活,心态自然平稳。

  对长期投资者而言,复利带来的作用是非常好的经历和礼物,盈利不是偶然,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。掌握正确的投资方法论,比预测涨跌更重要。毕竟,在资本市场中,慢即是快,那些愿意陪时间慢慢走的人,最终都会收获 「时间的玫瑰」。

(文章来源:中国证券报)

(原标题:基民访谈录:基金投资是一门长期艺术)

(责任编辑:126)

推荐阅读

李想还有三根救命毫毛

admin

刘强东送外卖,为何不如雷军 「Are you OK」?

admin

在 「上岸」 和上班之间,这届年轻人选择上船

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