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财联社
财联社 11 月 2 日讯 (记者 刘建 王平安)自 2022 年 3 月至今,本轮猪周期已历时 44 个月,目前正陷入亏损磨底阶段,如何安全穿越猪周期是目前养殖企业面临的重要考验。
今日,2025 生猪产业发展大会在广东新兴县举行,来自牧原股份 (002714.SZ)、温氏股份 (300498.SZ)、新希望 (000876.SZ) 等 20 余家头部企业代表及行业人士总计超千人,深度探讨了关于生猪产能调减、行业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等议题。
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在会上强调,为避免生猪产业再次出现 2023 年那样的长时间深度亏损,生猪产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,「生猪产能必须要控制,否则必然陷入持续低迷,没有稳定的利润,产业不可能高质量发展,大企业必须要发挥带头作用,积极响应国家的调控政策,中小企业也要跟随,不可逆势扩张。」

生猪产业发展大会交流现场 图片来源:财联社记者/摄
财联社记者注意到,今年以来,有关部门已召集多次会议,商讨并制定调减能繁母猪产能、严禁二次育肥、控制出栏体重等政策方案,将调减能繁母猪的数量确定到了 100 万头。
但目前减产究竟取得了何种成效?数据显示,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5 万头,较二季度末下降 0.2%。若综合考虑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,生猪产能目前基本上仍处于阶段性偏高。
由此可见,调减产能迫在眉睫,亦是每一个生猪养殖企业需要践行的责任。与会的监管部门人士在会上指出,「我们要看到,有个别企业坐等其他企业减产,自己不减产,却想要 『搭便车』。更有甚者,还有企业想扩张抢占市场份额,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,对其他企业也是不公平的。」
在今日会议上,有多家生猪企业参会代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整体来看,大家对于生猪 「反内卷」、「调减产能」 均持肯定、支持、响应的态度,且有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,并制定了新目标。
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在会上表示,「对于产能调控,我们认为是很有必要且非常支持的。产能调控可以让行业不会过度 『内卷式』 竞争,产能过度带来的深度亏损是很多从业者都无法接受的。长期来看,产能调控在半年或者一年后是一定会有效果的。」
广西扬翔股份常务副总裁张从林在会上表示,「目前调控可能有一定效果,但肯定今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,要想调控到位肯定要到明年底。持续的经营亏损,会让生猪产能自然而然就减下去了。我们 (公司) 目前是在减产能的,今年的 (出栏目标) 是 565 万头,到明年会 (降到)530 万头,我们正在积极行动。」
其实,有关部门调减产能除了稳价和保证行业高质量发展外,亦是为了防止个别企业盲目扩张,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安然度过猪周期的局面重现。
财联社记者梳理发现,截至三季度末,有 14 家上市猪企资产负债率上升,其中金新农 (002548.SZ)、新五丰 (600975.SH)、天邦食品 (002124.SZ) 和天域生物 (603717.SH) 资产负债率更是超过了 70%。
前述与会的监管部门人士表示,「现有大型养殖企业资产负责率明显偏高,部分超过了 70% 甚至更高。如果实施盲目扩张,容易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情况,大家应该吸取前期个别企业的教训。」
值得注意的是,行业 「反内卷、控产能」,并不代表着不竞争、排斥竞争,蔡辉益在会上强调,「高质量发展不排斥竞争,企业必须要创新,节粮减耗,在保持产品品质不变的前提下,提质增效,降低成本,增加收入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