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9 月 1 日 22 时 29 分 33 秒
商业动态

2 名中国女博士创业公司 IPO 前夕,知名日企突然终止 140 亿合作!发生了什么?

时隔 2 年,创新药企百力司康又一次站在了公众聚光灯下。

2 年前,它曾依靠旗下一款 HER2(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) 靶向型艾立布林 ADC 候选药物 BB-1701,与跨国药企卫材签下一笔最高 20 亿美元 (约合人民币 143.37 亿美元) 的 BD(商务拓展) 合作协议。

2 年后,它奔赴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,招股书里却披露称,百力司康已经于 2025 年 5 月和卫材就 BB-1701 的临床试验合作开发事宜订立逐步终止合作协议,百力司康将独自负责 BB-1701 未来的全球开发及商业化。《每日经济新闻》 记者深入研究发现,就在终止前几个月,双方披露了两组临床试验数据,卫材主导的试验显示,核心产品 BB-1701 对特定乳腺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仅 14.3%,而百力司康自主试验数据却达 21.4%。不过,上述试验数据是否是卫材退出的关键动因并不得而知。

事实上,自百力司康创立以来,便深受卫材的影响。公司创始人之一周宇虹曾在卫材子公司任职超过 10 年,成立次年便获得卫材旗下艾立布林的全球授权;卫材还通过 1.7 亿元独家融资成为公司第七大股东。

如今大单合作的终止也为百力司康的核心药品全球开发前景,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。

与卫材签订 20 亿美元 BD 协议

6 月底,创新药企百力司康 (BlissBio Inc.) 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,高盛、华泰国际与建银国际担任其联席保荐人。

对港股投资者而言,百力司康的知名度并不高。但关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者可能会记得,2 年前,这家公司与全球知名药企日本卫材株式会社 (Eisai) 达成了一项最高 20 亿美元的 BD 协议。

招股书显示,2023 年 4 月,百力司康与卫材就核心产品 BB-1701 达成一项具有战略选择权的临床试验合作协议。根据协议,卫材保留了未来获得 BB-1701 在除大中华区以外全球范围开发和商业化权益的选择权。若卫材行使这一权利,百力司康将获得相应的行权付款,并有资格获得总计高达 20 亿美元的后续开发与商业化里程碑付款,以及产品的销售分成。

据了解,BB-1701 是一种靶向 HER2、以艾立布林为有效载荷的 ADC 候选药物,主要针对乳腺癌、非小细胞肺癌和潜在的其他 HER2 表达癌症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该协议签订一个月后,卫材更是作为独家投资者,向百力司康注入了 1.7 亿元人民币的 B++轮融资。

事实上,与卫材的合作脉络始终贯穿百力司康的成长足迹。

2018 年 3 月,成立仅一年的百力司康,便与卫材签订了一份关键性的许可协议。这份协议赋予了百力司康在全球范围内,开发靶向 HER2、EGFR 和 B7-H3 这三大热门靶点的 ADC(抗体偶联药物) 药物时,独家使用卫材拥有的微管蛋白抑制剂艾立布林 (Eribulin) 作为 「有效载荷」 的权利。

艾立布林本身是一款已在临床应用超过十年的成熟抗癌药物分子,作为协议的一部分,卫材保留了与艾立布林连接子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,而百力司康则拥有基于这些靶点开发的 ADC 药物的全球权益。

可以说,这项合作也成为百力司康后续布局研发管线的基石。招股书显示,除了 BB-1701 外,公司还拥有另外三款处于临床阶段的 ADC 候选药物:靶向 EGFR 的 BB-1705、靶向 B7-H3 的 BB-1712 以及靶向 CD73 的 BB-1709,而这几款药物所搭载的均是艾立布林载荷。

核心团队卫材背景成合作 「通行证」?

随之而来的问题是,一家彼时成立仅 1 年的初创生物技术公司,为何能赢得像卫材这样的国际制药巨头的青睐?《每日经济新闻》 记者深入研究公司招股书发现,或与百力司康的创始团队有关。

百力司康的创始人为两位 「60 后」 海归女博士,59 岁的魏紫萍和 60 岁的周宇虹,她们的职业轨迹有着颇多相似之处:先后在中国顶尖大学毕业,不约而同横跨太平洋进入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深造,此后她们的名字,又相继出现在百时美施贵宝和强生等跨国巨头的研发团队名单上。

魏紫萍 (左) 周宇虹 (右)

魏紫萍目前是百力司康的董事长兼 CEO,她从百时美施贵宝、强生的实验室研究员做起,逐步晋升为阿斯利康旗下 MedImmune 的生物制药开发科学总监,再到诺瓦瓦克斯医药担任执行董事。值得注意的是,她曾执掌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,这个平台以 「连接中美生物医药」 为宗旨,为其提供了深度接触中国生物医药生态的机会。她曾坦言,正是这段经历催生了创业念头——「想结合东西方所长做更多事情」。

周宇虹为百力司康的首席科学官,专注于研发攻坚。就职百时美施贵宝与强生之后,她加入卫材收购公司 Morphotek,在那里深耕超过 11 年,并担任该公司抗体开发高级总监。或许正是周宇虹在 Morphotek 的这段经历,为尚在初创期的百力司康获得了与卫材合作的 「通行证」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卫材,百力司康也颇受资本看好。2018 年,东方富海领投,以每股 2 元的价格向百力司康注入 3500 万元天使投资;2019 年,夏尔巴投资领投的 A 轮融资将总额推高至 1.1 亿元,每股成本提升至 4.26 元;2021 年,高瓴创投联合 Cormorant、VMS、和达生物医药基金共同注资 4.35 亿元,每股作价已攀升至 11.38 元。此后 2 年,公司又分别完成了 1.24 亿元 (每股 13.51 元) 和 1.7 亿元 (每股 14.63 元) 的融资。至此,百力司康在 IPO 前累计完成了五轮融资,总额约 8.74 亿元,清晰地划出一道估值上扬的曲线。

招股书显示,百力司康与投资者签署的协议中包含了一系列特殊权利条款,例如赎回权、清算优先权、反稀释保护、董事会席位及相关信息权等,这些条款将随着成功上市自动终止,但若 IPO 折戟,则效力即刻恢复。

疗效数据缺乏市场竞争力 20 亿美元合作生变

BB-1701 毫无疑问是百力司康最受瞩目的产品。

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,在治疗优赫得®(第一三共旗下一款 HER2 靶向 ADC 药物) 经治的 HER2 阳性及 HER2 低表达转移性乳腺癌 (mBC) 患者的全球试验中,BB-1701 是临床阶段最靠前的 ADC,有望成为首款全球指定用于治疗优赫得®既往经治的 HER2+和 HER2 低表达 mBC 患者。

基于 2023 年卫材与百力司康签署的合作协议,2023 年,卫材向百力司康支付了 1.8 亿元,占后者全年总收入的 100%;2024 年继续支付 2226.1 万元,占比仍高达 98.5%。

招股书显示,卫材不仅是百力司康的唯一大客户和第七大股东,还是公司第一大供应商,2023 年采购额占比 29.7%。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双方的业务和资本有着双重绑定,但卫材仍于 2025 年 5 月选择终止合作。

2025 年 5 月,双方就 BB-1701 的临床试验合作订立了逐渐终止协议,卫材明确决定不行使那份曾被寄予厚望的战略合作选择权,百力司康将独自扛起这款药物未来的全球开发与商业化重任。这也意味着,此前协议中的 20 亿美元的潜在收益将化为泡影。

百力司康并未说明卫材选择终止的原因,不过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 记者注意到,就在几个月前,双方针对该药物的临床试验在同步进行,并披露了一些关键临床数据。

卫材牵头的 205 试验,截至 2025 年 1 月 18 日,针对既往接受过优赫得®治疗的 mBC 患者,客观缓解率 (ORR) 为 14.3%(3/21),最佳缓解率 (BRR) 为 23.8%(5/21)。百力司康自主的 206 试验,截至 2025 年 5 月 9 日,针对接受过 TOP1-i ADC 治疗的 mBC 患者,ORR 为 21.4%(6/28),BRR 达 32.1%(9/28);在 HER2 低表达亚组中,BRR 更高达 41.2%(7/17)。

不难看出,206 试验数据结果明显优于 205 试验,而卫材宣布终止合作,恰好在该试验结果披露后几个月。两项试验的对象都是 mBC 患者,不同点在于 205 试验对象既往接受过优赫得®治疗,而 206 的试验对象则是接受过 TOP1-i ADC 治疗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,全球每年优赫得®经治患者人数将从 2024 年全球 2.97 万例增长至 2040 年的 26.38 万例,中国的则将从 2910 例增至 9.2 万例,市场潜力可观,也更为值得布局。

业内分析指出,卫材主导试验的疗效数据 (尤其是较低的缓解率) 未能展现足够竞争力,可能是其选择退出的核心动因。毕竟对跨国药企而言,当早期临床数据无法支撑显著市场优势时,及时止损是理性决策。

对百力司康而言,失去卫材这一大客户,其财务状况或 「雪上加霜」。

2024 年,卫材贡献的收入同比骤降 87.65%,公司全年营收随之从上年 1.8 亿元下跌至 2259.1 万元,主要原因便在于卫材。而毛利则从 1.52 亿元剧缩至 27.7 万元,净亏损则由 2.07 亿元扩大至 5.57 亿元。

百力司康表示,亏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持续的高研发投入,2023—2024 年研发支出达 1.44 亿与 1.2 亿元,占收入比例飙升至 125% 和 522%;另一方面则是对赌条款的反噬,由于公司向投资者发行的优先权产生巨额 「赎回负债」,其账面价值变动导致 2023—2024 年分别确认 2.05 亿元与 4.3 亿元的非现金损失。截至 2024 年末,该项负债已膨胀至 17.6 亿元,直接导致公司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。

如今,失去卫材助攻,百力司康只能自主推进核心产品的全球开发和推广,这无疑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撑。此番冲刺港股 IPO,能否成功募资续血还有待观察。7 月 9 日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 记者就相关问题向百力司康所披露的邮箱发送了采访提纲,截至发稿,尚未收到回复。

推荐阅读

正认真学习胖东来,永辉超市突然变天!名创优品老板成为 「小组长」

admin

000886,拟重大资产重组,不停牌 07-03 06:480 评

admin

经济学者:黄金投资需持长期主义,不要盲目追涨杀跌

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