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硅谷和国内频繁穿梭,跟很多在硅谷一线厂商的朋友聚会时,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 「热点八卦」,最近的自然就是 Meta。
上个月在湾区,几个聚会上遇到 Meta 的朋友,眼神一碰,Meta 的哥们第一句就是:你是想问我 llama 怎么回事,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吧。当时听说 Meta 的 AI 部门即将有大的重组。而今天扎克伯格的安排很清楚了。即便是神秘兮兮跟我说会有大动作的哥们,应该也没想到最后变成如此夸张的局面。
最近几天,AI 圈到处都是扎克伯格洒的钱。周一,扎克伯格发布内部信,公布 Meta 在 AI 业务上的重组,成立 MSL (「超级智能实验室」)整合公司现有的基础 AI 研究 (FAIR)、大语言模型开发以及 AI 产品团队,并组建一个专门研发下一代 AI 模型的新实验室。同时,公布了由 Scale AI 创始人亚历山大王领导的 MSL 最新 「招安」 的明星研究员名单。
与此同时,根据 《连线》 等媒体的报道,扎克伯格在招募这些人才时,给出了前所未见的天价薪酬包——4 年 3 亿美元,第一年总薪酬就能到手 1 亿美元。(根据各方信息,不是每个新加入的人都是这个价格。)不久前说自己的员工不可能被高价就挖走的 Altman,只能立刻强调,Meta 确实挖走了一些优秀人才,但他们未能挖到顶尖人才,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名单靠后位置选择。但这也侧面证实了他此前说到的,Meta 在用高达一亿美元的签字费挖他的员工。所有人一片哗然。
其实在亚历山大王正式加入 Meta 的一刻,扎克伯格的思路已经清晰了,看朋友圈里有 Scale AI 背后的投资人说,这个 deal 以光速完成,我们当时 vibe editing 了一篇文章,取名 《一塌糊涂的 LlaMa 逼出了原汁原味的扎克伯格》,熟悉的 move fast, break everything 的感觉又回来了。但在我们的社区里,依然有不少人在喃喃道,花这么多钱真的值么。很多媒体报道的时候,也是带着一种 「疯了,都疯了」 的意味在猎奇。
但,事实就是,值。当你从今天硅谷 AI 公司的真实状况来看,你会知道,值。而且这是理解今天硅谷公司在 AI 上竞争演变的一个入口。
想弄清楚背后的逻辑,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:在最初聊到会有新的组织变动时,这些在 Meta 更多在做研究类工作的朋友,当时的期待是能不能有一个能解决当前 「每个人不服每个人」 的问题的方案 ,关心的是哪个带研究团队的人会离开,哪个人会升职——现在看,这些还是 AI 科学家和 lab 的思路。最终是一厢情愿,因为扎克伯格根本不想再继续了。
如果只是挖来一两个新负责人,换一换部门分工,那不是扎克伯格要做的。他要解决这种 「谁也不服谁」 的问题的方法是从根子上解决。Llama4 的糟糕结局,不仅是技术上的失利,更是彻底点燃扎克伯格 「打乱一切」 决心的催化剂。在模型技术演进到精细化竞争、硅谷竞争态势白热化的当下,不久前成就了 Llama 荣光的组织模式已快速变得无法适应,而这必须以创始人式的决绝来破局。
而另一方面更有趣。扎克伯格决定这么搞,但最终能不能成,也得看 OpenAI 的这些研究员能不能被他这么搞来。就像 Altman 一开始出来说的 「我们的顶级研究员都不会去」,如果真的那样,扎克伯格就是小丑。但事实是,扎克伯格显然更了解现状:OpenAI 和 Meta 的问题是同源的,甚至比 Meta 更夸张。
OpenAI 的研究员曾经跟我这样形容:这公司里,遍地扫地僧。哪怕做着最脏最累的活儿的人,可能都是某一个方向的顶级研究员。而 OpenAI 的层级又设计得极为扁平。于是,互相不服的氛围也在这里养成,并且更加极端。和硅谷其他大厂多年形成的层级比较清晰的结构相比,这里几乎没法 「管理」。
这种摩擦,随着各家模型能力逐渐接近,竞争压力越来越大,而变得更加突出。Google 从散漫回到 996,OpenAI 则直接每周每人干出 80 小时的工时。而曾经留住这些人的最后一根稻草,就是高薪水。OpenAI 里一个很初级的人,在其他公司都会给高级别资深岗位的薪水。
一度没有公司愿意大范围打破自己原有的结构来大范围挖人,但现在不同了。用此前 Kaparthy 的话说就是,今天 AI 界真正在改变世界的爱因斯坦们,可能在架构表里藏在 CEO 以下 5 层。希望他们不要为了换取巨额薪水而藏在巨头和初创公司里。现在扎克伯格用一个新的自己牵头的组织,自己发邮件的招募方式,让这些人依然有高薪,但同时也可以站在战斗前线了。这是拒绝不了的诱惑。(都有人把你做成球星卡了,谁会拒绝这等待遇)
扎克伯格给这些研究员的高薪,对应的不只是因为他们做出了 o3,而是他们看到过 「o5」、知道 「GPT5」 里某个数据配比做对之前踩过的所有坑。这在竞业协议极为宽松的硅谷一直如此——此次被 Meta 挖来的,不少也是被 OpenAI 当年从 Google 撬来的,但今天在模型互相紧咬,模型技术演进已进入细节决定成败的白热化阶段,技术上没有大秘密,竞争更加比拼各种细节上的经验,且彻底刺刀见红后,在 llama 上走了弯路的 Meta 更加需要这种不可复制的、实战验证过的技术演进经验。
而在花钱砸人这事上,其实扎克伯格都不是始作俑者,硅谷几乎每一家大厂都这么干过。微软收下 Inflection 的团队,主要冲着 Mustafa Suleyman;亚马逊在 AI 上起步慢了,就 「买下」Adept,给了这家公司原班人马几乎独立于亚马逊其他部门的空间和权限,甚至在如此 「抠门」 的公司里拥有自己的餐饮供应商,目标无外乎 Adept 以前 OpenAI 副总裁 David Luan 为主的团队;谷歌 「买」 回的 c.ai 创始人 Noam Shazeer……
而这些明星个人每一个的产品在运转和商业化上别说无法跟 scale ai 比,甚至都可以算得上失败品了。但这些大厂还是为这些关键人砸出了天价。只不过,亚马逊和微软们还只是能做到提供一个不和原本体系混杂的空间,赌一把看他们某天能做出领先的技术。扎克伯格更进一步。
扎克伯格更彻底,把这事搞到了另一个 level:亚历山大王不是来平替 LeCun 们,他从很多维度都简直都像是新版小扎,他们不是算法研究狠角色,而是战斗狠角色。事实上,MSL 的成立,意味着扎克伯格直接换了一整套班子,然后自己直接管理,并任命了一个根本不需要再讨论这些科学家们服气不服气的人选。
大手笔、不顾面子的抢夺,一切都是扎克伯格熟悉的味道:当年 Instagram 在寻求一轮 5 亿美元估值融资时,他给对方开出了所有人不理解的 10 亿估值收购要约,当 Snapchat 拒绝了扎克伯格的收购,他转身就做了模仿的产品。对自己带来威胁,要么买下要么直接 「抄袭」,不择手段的竞争。
这在亚历山大王的身上也已有迹可循,选择和扎克伯格并肩,他可以不顾 scale 的 「中立」 身份,那些 OpenAI 们的数据相关经验自然会用在 Meta,此前在国会听证上比所有人更激进指责 DeepSeek 也让人想到当年被 TikTok 严重威胁后,在国会上批评中国的扎克伯格。
当然,能把抢人这事做到另一个 level,还有很重要原因是,这些大厂里只有扎克伯格还是创始人担任 CEO,在一线和 OpenAI 们竞争,最讨厌 「谁也不服谁」 问题的就是创始人,解决这问题的最好方法也是创始人直接接管。
所以,不是扎克伯格慌不择食,也不是疯了,而是模型技术演进、硅谷竞争态势、对应组织文化的需求彻底变了。扎克伯格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,但他毫无疑问是最擅长这么搞的。
那个熟悉的扎克伯格回来了。竞争会更激烈了。但这其实也是硅谷更习惯的节奏,从当年苹果和微软之间在图形界面上的 「偷窃」,马斯克从创始人们手里控制特斯拉,扎克伯格从校园到与 Snapchat 和 TikTok 竞争里各种 「抄袭」 争议,一切不那么优雅的竞争手段,在接下来会以 AI 之名而变本加厉。
而且,这将不只是发生在硅谷公司之间的事情,这些也会发生在它们与中国的对手们的竞争中。接下来,所有人都得做点准备了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硅基立场,作者:王兆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