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资讯

销量骤降 11%,车企集体踩坑增程?

文章来源:TechWeb

理想汽车早期的成功,始于一次精准的赛道切入。

彼时,增程路线被主流新能源市场忽视,而理想的首款车型理想 ONE 以增程技术为核心,精准解决了当时消费者的续航焦虑,并凭借这一差异化优势实现销量爆发。

其实,作为 「油箱+电池」 双能源配置的技术路线,增程曾长期被贴上 「落后」 的标签,但却因直接破解 「里程焦虑」,成为了平衡用户需求与补能现实的中间选项。

实用和理想汽车带来的成功,让增程在过去几年从 「小众选择」 成为车企竞相涌入的赛道。

传统车企中,吉利、奇瑞、长安、比亚迪等头部玩家先后将增程纳入产品矩阵;造车新势力阵营里,零跑持续加码,鸿蒙智行系列、小鹏、小米等也将增程车型作为重要布局;就连此前对新能源新兴路线态度谨慎的老牌合资品牌通用、福特、现代等,也纷纷披露了增程车型的研发与上市规划。

可与阵营持续扩容形成反差的是,增程汽车的市场正在降温。

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,2025 年 7 月,增程汽车销量为 10.2 万辆,同比下滑 11.4%;与之相对的是,纯电动汽车同期销量同比增幅高达 24.5%,两者市场走势呈现明显分化。

理想汽车过去的成功,证明了击中用户痛点的重要性,但眼下增程下滑的趋势表明,「痛点红利」 并非永恒。

随着补能设施完善、纯电技术迭代,对于所有入局者而言,如何在守住用户核心需求与顺应长期技术趋势之间找到新平衡,已成为比单纯布局产品更紧迫的命题。

车企集体攻入理想大本营

想买新能源车,却总被续航焦虑 「卡脖子」?对这类消费者来说,增程车的确成了不少人的优选答案。

一位增程汽车车主表示,现在很多增程车的综合续航都能超过 1000 公里,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长途自驾,都无需频繁规划补能,大幅提升了用车便利性与出行安全感。

而从车企的角度看,增程车能火,则是因为能算出一笔划算的经济账。

一位汽车从业者告诉 Tech 星球,比起从零开始搭建框架的纯电平台,增程技术研发门槛低了不少,花的钱和耗的时间也少很多,对车企来说,不用在研发上砸太多钱,还能快节奏推出新车,显然更经济。

所以,当一众新能源车企挣扎于生死线时,依靠增程,理想汽车早早就跑入了 「千亿营收」 俱乐部,并在 2023 年,成了继特斯拉、比亚迪之后,全球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。

理想的成功,彻底点燃了行业对增程的热情。一批车企开始调整战略,向理想的 「基本盘」 发起冲击。一位头部车企的产品经理向 Tech 星球坦言,在前几年,增程是切入新能源市场最快的路径,「而且这个路径也的确被理想验证过了。」

回看过去几年增程汽车的表现,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数据显示,2021 年至 2024 年,增程车型销量分别实现 218%、130%、154%、70.9% 的增长,市场占比也从 3.6% 增长到了 9.1%,市占率迅速攀升,成为新能源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。

在理想众多追随者中,零跑汽车凭借更低的价格,也确实分到了不少蛋糕。

早在 2023 年,零跑推出的纯电版 C11 销量,在 1 月份时仅有 426 辆,3 月有了增程版加持后,C11 的单车型销量快速提升,至 8 月就完成了单月销量过万。这种增长势头在 2024 年进一步爆发。2024 年零跑的销量达到了 29.4 万辆,同比增长 103.8%。

今年以来,增程车型的上新节奏明显加快:7 月,工信部公告中,别克至境 L7、智己 LS9、上汽尚界 H5 等增程车型已完成公示;8 月初发布的公告里,小鹏 X9 增程版、广汽埃安 i60 增程版又相继亮相。

短短两月内 5 款增程新车密集登场背后,曾被视为落后技术的增程,已经成为车企热捧的香饽饽。而随着更多玩家入局,增程赛道的竞争已从 「理想独大」 转向 「多强混战」。

扎堆入局后热潮退去:销量承压、车企转向

当全民皆增程时,增程的红利已不复存在。

经过 4 年的高速发展后,增程市场在 2025 年开始转 「阴」。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,增程式汽车市场份额从 2024 年的 10.7% 下滑至 9.8%,从今年 1—7 月累计零售销量来看,尽管增程拥有 12.1% 的同比涨幅,但远远低于纯电的 35.2% 和插混的 25.2%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曾高度依赖增程路线撑起销量的部分车企,如今不仅增速明显放缓,部分还出现了产品战略的转向。

以理想汽车为例,其交付量已连续两月同比下滑,且跌幅呈扩大趋势:7 月交付新车 3.07 万辆,同比下滑 39.7%;8 月交付量进一步降至 2.85 万辆,同比跌幅超 41%,增程车型的增长动能已显疲软。

至于同样以增程车型为销量主力的问界,交付表现也始终处于波动状态,未能延续此前的稳定增长态势,增程路线的支撑作用逐渐减弱。

零跑的变化则更为直接,从销量结构到产品规划逐渐转向纯电。其旗下多款曾以 「增程为主、纯电为辅」 的热销车型,如今销量构成已彻底翻转;更能作为信号的是,今年新推出的 B10、B01 两款主力新车,甚至未规划任何增程版本。

同质化竞争,正是压垮增程赛道红利、导致市场加速饱和的关键推手。

理想汽车的一位销售向 Tech 星球直言,「现在越来越多品牌都在复刻理想的路径,无论是主打家庭用户的核心定位,还是大空间、高配置的产品设计逻辑,甚至连营销话术都高度相似。」

这种扎堆模仿的直接后果,是增程市场从早期的蓝海快速变为红海。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,但又功能相似的增程车型时,很难再对某个品牌产生独特偏好或购买黏性。

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,即便是曾占据增程赛道主导地位的理想,也不得不通过多次调整价格来守住市场份额。财报数据显示,2022 年,理想汽车单车均价为 33.1 万元,2023 年为 32 万元,到了 2024 年,Q4 单车均价为 26.87 万元。

此外,一位行业从业者向 Tech 星球表示,随着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,纯电动车的制造成本不断降低、续航能力持续提升,这使得增程车型过去所依赖的 「无里程焦虑」 这一核心优势,也在被逐渐削弱,甚至抹平。

增程进化,与纯电踏入同一条河流

但这并不代表车企会彻底放弃增程路线。

在上述从业者看来,对当下的车企而言,增程的定位已发生明显转变。它不再是过去被寄予厚望、需要扛起销量大旗的 「销量担当」,而是转变为补充产品序列、覆盖特定用户需求的角色。

不过,他同时指出,从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双重维度来看,眼下主流的增程方案已逐渐显露出 「上一代技术」 的局限性。「用户对纯电续航、补能便利性的要求不断进阶,也在倒逼车企找新突破方向。」

据其透露,目前超充和更大的电池,正在成为下一代增程探索的方向。

公开信息显示,此前举行 「恒星」 增程技术发布会的智己,搬出与宁德时代合作的 66 度电池、800V 超快充高压平台,带来超 450 公里的纯电续航。尊界 S800 的动力电池容量也已经达到 63 度,纯电续航超 330 公里。

作为对比,纯电车型中,特斯拉 Model 3 后轮驱动版的电池容量,也不过 62.5kWh。也就是说,智己和尊界的电池容量,甚至已经超过了部分主流纯电车型。

再比如,同样宣布进入增程赛道的小鹏汽车,在工信部目录中显示,其增程版 X9 纯电续航也将达到 450 公里。

从车企当前的技术动作来看,增程车的进化路子越来越往纯电方向靠拢:电池做得越来越大,甚至开始搭超快充。

但上述行业人士指出,增程车的电池并非越大越好。

一方面,大电池确实能把纯电续航拉高,日常通勤不用烧油;可另一方面,成本压力跟着就来了。过去增程车靠小电池能降低电池成本,现在电池容量翻倍,这部分成本直接涨上去,车价自然降不下来,成本甚至超过了同级别的一些纯电车型。

此外,更实际的问题是,电池沉了会导致车身变重,不仅费油,开起来的操控感也会打折扣,相当于为了续航牺牲了驾驶体验。

当增程往 「大电池+超快充」 的方向进化,本质是在向纯电的技术逻辑靠拢。这样一来,它过去 「靠小电池控成本、靠油补能解焦虑」 的独特优势在慢慢消失,反而要和纯电在 「续航、成本、用户体验」 上正面比拼。

尽管无法定论当下押注增程的对错,但能够确定的是,往后的中国新能源车市,增程想再去抢占纯电的市场份额,难度会比想象中大得多。(任雪芸)

推荐阅读

深圳调整土地供应结构 后海豪宅区两宗商服用地部分改宅地

admin

SIM 卡:踏上末日之旅!

admin

小米股价触及近两月低点,Jefferies 下调目标价

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