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中说,美国的优势是技术:美国在私营部门创新、前沿研究 (包括人工通用智能或 AGI)、人工智能模型开发、投资和先进计算基础设施方面领先。
而中国则通过其 「AI+」 举措 (如在农业、制造业和监控领域)在各个部门大规模部署人工智能方面表现出色,在人工智能相关出版物和专利总量上领先。
当然,经济学人不会停留在事实的叙述层面,而且它对咱们向来是没有啥好话的,文章继续说到:「中国正在出口一种人工智能治理愿景,该愿景优先考虑结果而非权利——提供一种可扩展的、无价值观的西方模式替代方案。」
经济学人的最终落点在意识形态、治理模式优劣之争上。
如果我们把中美 AI 竞赛看作一场拳击赛,那么上半场的战况清晰明了,几乎没有悬念。
美国队,是那个手握金腰带的卫冕冠军,凭借 「算力」 与 「模型」 两张王牌,稳坐金字塔尖。
顶尖模型 (The Brains):
斯坦福大学发布的 《2025 年 AI 指数报告》 显示,2024 年全球公认最重要的 50 个顶级 AI 模型中,美国机构独占 40 个。从 OpenAI 的 GPT 系列,到谷歌的 Gemini,再到 Anthropic 的 Claude,美国在模型 「质量」 和 「代际领先」 上的优势依然稳固。
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(WIPO)发布的 《2025 全球创新指数》 显示,中国在 AI 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,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层专利上,优势尤为明显,展现了其庞大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。
我们 AI 开源这盘棋的核心,就是放弃短期软件利润,豪赌开源,以换取对整个产业链的长期控制权。
这套打法可以拆解为 2 步:
第一步:「降维打击」——开源模型让传统软件利润模式失效。
近年来,中国可以说是引领着 AI 的开源浪潮:阿里巴巴的 「通义千问 Qwen」、深度求索 (DeepSeek)、字节跳动的豆包、智谱 AI 的 ChatGLM、上海稀宇科技 MiniMax,海螺等一系列高性能大模型纷纷开源。
它们不仅免费,性能还在快速追赶世界顶尖水平。
lmarena.ai/leaderboard,9 月 6 日数据,开源模型全都是出自中国
因为我们的 「商业模式」 不一样。
拼闭源,可能真干不过他们,但当一个性能达到 SOTA(State-of-the-art)95% 以上的模型几乎免费可用时,大部分用户为那最后不到 5% 的极致性能付费的意愿会急剧下降。
这就好比,当高质量的纯净水免费供应时,高端矿泉水市场必然会受到巨大冲击。我们中国正在做的,就是把 AI 大模型从一种 「奢侈品服务」 拉回到一种 「公共基础设施」 的定位上,直接冲击的是西方赖以为生的、昂贵的 API 调用和软件授权模式,瓦解对手的盈利根基。
而更重要的是第二步——「升维控制」。
三、硬件为王的时代
硬件不再是廉价的商品,而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资源。中国正在赌的,就是这个时代的根本性逆转。
四、未来推演
当然,中国的这盘棋也有堵点:
然而,中国的 「开源+硬件」 战略的真正可怕之处,在于它的 「去中心化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