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市风云

消费贷 「贴息」 新政首月成效几何?有大行豪揽签约客户超 60 万户,多数银行表示 「变化不大」

文章来源:财联社

财联社 10 月 9 日讯 (记者 彭科峰)9 月 1 日起,由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 《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》 正式生效,暂定实行期限一年。

如今,这项 「消费贷贴息新政」 已经满月,各大银行的反响如何呢?日前,财联社记者就此联系了近十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进行了调研。

从记者掌握的情况来看,有国有大行明确表示,在新政等因素的影响下,9 月末消费贷余额同比增长仅三成,但更多银行表示,「未发现明显变化」、「暂不便透露具体情况」。在业内人士看来,要想进一步发挥 「消费贷贴息新政」,在银行层面或需进一步扩容。

有银行签约财政贴息客户超 60 万户,更多银行表示 「变化不大」

建设银行、工商银行、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人士均向财联社记者表示,总行层面高度重视这项由国家推动的 「金融国补」 促消费的行动。在新政出台后,均于第一时间通过官网、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了具体的贴息细则,也组织各省份的分行及时开展在地宣传,让更多消费者了解这一情况,让消费市场参与方能更加便捷地获得国家政策红利。

中信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,在金融促消费方面,该行还聚焦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居等新消费领域,将金融服务嵌入消费场景,着力推动大宗消费增长。

「新政以后,我们适时加大了消费贷的推广和宣传力度。当然,本来今年初我行已经将消费贷推广作为今年的业务重点之一,新政出来后,我们也希望获取更多的客户。」 有大行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。

目前来看,有银行应该已经享受到了相关红利。建设银行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介绍,截至 9 月末,该行已经签约财政贴息服务协议的客户数量超 60 万户。叠加国补、地方补贴等多种消费政策的助力,建行 9 月末消费贷余额同比增长近三成。

但值得注意的是,更多银行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,「消费贷贴息新政」 首月,其消费贷申请和发放的情况 「变化不大」、「没有预想的高增长」,也有部分银行人士称,因为种种原因,相关业务部门不便透露 9 月份的消费贷数据。

业内称参与银行或应进一步扩容

本轮 「消费贷贴息新政」,参与的银行目前主要仅 6 家国有大行和 12 家股份行,地方城商行、农商行等更多中小型银行并未入围。

某江浙沪银行人士认为,参与 「金融国补」 的银行数量有限,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政效用的快速发酵。

该人士认为,实际上,单纯从消费贷额度来看,一些地方城商行的投放量要超过一些相对落后的股份行。尽管国有大行、股份行有遍布全国的网点优势,但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及对在地经济情况的熟悉程度上,一些城商行、农商行还是有自己的优势。从这个角度来所,「消费贷贴息新政」 的参与银行数量的扩张,依然有一定的想象空间。

「各家银行有其自身的特点,并不是说参与银行数量越多,消费贷投放就能迅速起量。一些银行出于不良的压力,短时间也不会加大消费贷的投放。」 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财联社记者,实际上,一些股份行、城商行今年上半年的消费贷余额相比上半年末是负增长的,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银行在有意识收缩此类信贷投放。

在业内人士看来,让更多地方性银行参与 「金融国补」,能够进一步发挥金融促消费的作用,但对于参与银行而言,仍需高度重视风控问题,确保财政补贴能够精准投放,并避免产生更多坏账,从而影响银行资产质量。

浙江须弥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铁成就向财联社记者指出,从宏观的维度来看,在政策的支持下,当前银行消费贷的大量投放,未来势必将会导致个贷不良资产的增长。当然,个贷不良资产具备一定的分散性,整体风险依然可控。

「从过往的经验来看,一旦信贷投放的底线过度下探,势必会带来更多风险。」 上述江浙沪银行人士认为,如何把握好政策红利和可持续经营之间的平衡,对银行来说非常重要。

消费贷仍是银行信贷投放 「必争之地」

「9 月份是新政的第一个月,目前我行的消费贷情况还没有太显著变化。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,四季度和明年初该领域的信贷投放会有明显增长。」 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人士向财联社记者指出,从行业趋势来看,消费贷已经是银行信贷投放的 「必争之地」,大家都在想办法 「促消费」。

实际上,上市银行的最新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。据 Wind 数据、各大银行半年报显示,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末,18 家上市银行个人消费贷余额超千亿元,涉及 6 家国有大型银行,招商、平安、中信、浙商、浦发、光大、华夏等 7 家股份制银行和 5 家城商行。全国性股份行中,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的上半年消费贷余额在 900 亿元区间,未能进入 「千亿俱乐部」。

从贷款总量看,国有大行是消费贷发放的主力。6 家国有大行中,建设银行、邮储银行、农业银行均超 5000 亿元,在 41 家银行中位于前三名;股份行中,平安银行、招商银行均超 4000 亿元,分别为 4580.41 亿元和 4162.88 亿元;上市城商行中,江苏银行、宁波银行、北京银行均超 2000 亿元。

「消费贷投放的竞争越来越激烈,国有大行在不断加大投放力度,导致我们这些中型银行有些吃力。下半年,我行在消费贷投放方面偏向保守。」 前述江浙沪上市银行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,大行的信贷成本有优势,而在不良率的压力下,该行收紧了对于消费贷申请资格的审核,暂无大动作。

「目前比较头痛的还是贷后监管。如何确保消费贷真实用于消费,而不是其他用途。」 一家大行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,近期此类黑灰产似有 「复燃」 迹象。

财联社记者查询发现, 近期已有媒体报道称,多家银行要求用户上传消费凭证,否则银行可能会要求提前还款,在一些互联网平台,已经有一些 「0.5% 手续费包过审」 的代开发票服务在滋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