滴滴在巴西的外卖业务 99Food 再次遭遇诉讼纠纷。
本土外卖平台 Rappi 近日向巴西反垄断机构 CADE 提交法律文件,正式加入对 99Food 的诉讼,同样是指控其在与餐厅的合同中设置排他性条款。
事情比较清楚,简单来讲就是滴滴在跟一些商家签的合同里规定,他们拿了滴滴的预付款后,就不能再跟美团后续即将在巴西开通运营的 Keeta 平台合作。
从媒体的报道看,滴滴在这些合同中将主要竞争对手分成了三个档次,针对性从低到高:
第一档的 iFood 由于目前市场地位过于稳固,份额占比超过八成,所以滴滴没能力对商家跟 iFood 的合作做任何限制,合同里没有约定任何针对 iFood 的条款。
第二档是这次新闻里的 Rappi,它是巴西本土品牌,市场份额占比只有个位数。滴滴对这家的限制有一些,但据报道只是在部分合同里有要求,不是全部商家都有要求。
第三档就是美团的 Keeta。Keeta 实际上还没有在巴西正式上线,负责人仇广宇透露说计划于 10 月先在圣保罗大都市区的一座城市启动试点项目,随后再扩张至巴西全国。
看起来似乎是因为了解美团的运营效率和操盘能力,滴滴对于 Keeta 的防备心理最浓,签订的排他性合同中主要就是瞄准的 Keeta,大有一副要把 Keeta「扼杀」 在摇篮里的态势。
巴西的诱惑
随着互联网渗透率的见顶,出海正越来越成为国内科技公司的必选项。
当然,出海的第一步是要选择相对友好和稳定可靠的经商环境,这在地缘政治愈加紧张的当下尤为重要。巴西满足这样的条件,也具备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不错的消费能力,所以是比较理想的出海目的地。
就外卖行业来说,巴西有超过两亿的人口基数和 「在外就餐」 的本地文化,实在是个充满诱惑力的标的。目前巴西外卖市场规模达到 120 亿美元,并且预计每年还会以 20% 的速度增长,有希望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外卖市场,仅次于中国、美国和韩国。
王兴和程维今年先后跟巴西的最大领导会面,各自承诺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投资,明显是都对这个市场志在必得。
目前巴西的外卖市场是 iFood 一家独大,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。iFood 在过去几年里先后成功逼迫 Uber Eats、99Food 等玩家退出巴西市场,赢得了目前的市场主导权。
这个过程当然跟其自身的运营能力有关,但更早入场带来的先发优势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。
相较于国内外卖市场曾经以及现在的竞争烈度,iFood 经历的竞争压力是要更小的。
滴滴在外卖领域的积累或许不多,但美团 Keeta 一定比 iFood 过去遇到的所有竞争对手都要更加强大。美团带来的不只是更先进的调度算法和运营体系,还有过去几年里在中国香港、中东这些地方加的额外 buff。
巴西的市场肯定跟国内有差异,但 Keeta 已经在多个地区锻炼了应对这种差异的能力。
Keeta2023 年 5 月进入中国香港市场,单量份额按月快速提升,10 个月后就已经是香港排名第一的外卖平台。在中东,Keeta 进入沙特仅 5 个月,市场份额就攀升至 10%,成为当地前三的外卖平台。
这说明美团基于中国内地经验做本地化改造的思路是行得通的。
iFood 去年在巴西的市场份额占比高达 87%,悲观的人或许会认为这代表了 iFood 可怕的实力,但在美团和滴滴眼里,他们看到的是这么大的市场被单一玩家主导,恰恰说明这里缺乏竞争,还有充分的机会搅动格局。
滴滴今年决定重启 99Food,尤其说明了这一点。
滴滴收购巴西本土出行平台 99 过后的次年,就在当地推出了 99Food 外卖业务。随后因为市场份额过低,99Food 于 2023 年在巴西停止运营。而在今年 4 月,滴滴宣布沿用 「99Food」 的品牌,重启巴西外卖业务。
两年前的滴滴跟今天的滴滴区别在哪,为什么今天滴滴又有了重来一次的勇气?
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当时滴滴被监管部门要求整改,主业压力导致滴滴收缩了在外卖这条扩张战线上的资源投入。现在整改早已结束,国内业务稳中向好,海外业务高速增长,弹药储备充足,进攻意愿也就充分了。
但另一方面,滴滴必然在复盘时得出过结论,当初经营几年最后惨淡收场,不是因为天赋和能力上的巨大欠缺,而是因为天赋和能力之外的因素。当巴西监管机构出台法规,限制 iFood 借助垄断地位要求商家 「二选一」 的做法之后,滴滴也就认为自己重新获得了站稳脚跟的机会。
绕不开的对手
从滴滴 99Food 被 iFood 排挤出局的历史来说,今天 99Food 跟商家签署排他性协议有种回旋镖式的讽刺意味。
对于见惯了国内互联网公司撕 X 斗争的我们而言,iFood 滥用自身的市场支配地位、迫使商家进行 「二选一」 的行为,已经是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手段。而广阔的海外市场,包括巴西,还没有过这段经历,因此相关的制度建设还没有完全就位。
比如 2023 年 CADE 跟 iFood 达成的协议,虽然的确限制了外卖平台跟合作商家签署排他性条款,但并没有完全禁止这种行为。
CADE 对 iFood 的实际限制包括:不能与拥有超过 30 家餐厅的连锁商家签署这类协议;独家合作餐厅贡献的 GMV 比例不能超过 25%;5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,独家餐厅数量不能超过平台活跃餐厅数量的 8%;独家合作期限不能超过两年,两年后还要经历一年的 「独家隔离期」。
所以遭到起诉后,99Food 的初步回应也强调跟商家签订的相关协议跟财务投资相关,是暂时的、局部的和合法的。
考虑到 99Food 当前较低的市场份额,巴西监管部门对其的限制应该是比 iFood 还要宽容的,因此 Keeta 和 Rappi 的诉讼大概不会有什么结果。
国内媒体之前在报道这事的时候,很多说滴滴在巴西搞外卖 「二选一」。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了,99Food 当前面对商家谈判时还远远没有这种议价能力。
财务投资的说法意味着 99Food 跟这些商家的合作,更准确的类比是美团 2018 年投资喜茶后,喜茶长时间都只未上架饿了么,要点喜茶只能上美团。
有关 99Food 的协议,更值得分析的一点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分档处理的做法。
我查了下之前的新闻,普遍提到 「滴滴仅限制商家不得与美团 Keeta 合作,部分合同也禁止与另一家来自哥伦比亚的本地生活平台 Rappi 合作」。
在这次提交上诉的文件中,Rappi 也声称:「99Food 的行为在于采用与餐厅签订的限制性合同条款,通过这些条款,商户承诺在合同有效期内不与美团/Keeta 集团的公司建立任何商业关系,并且在某些版本中,也不与 Rappi 建立商业关系」。
滴滴在跟商家签署协议的时候,肯定是希望最好能拥有该餐厅独家经营权的。但 iFood 市场地位摆在那里,现阶段放弃 iFood 基本等于放弃外卖,商家是绝对不愿意的。
而 Rappi 这边如今是不到 10% 的市占率,对于商家有一些影响但不大,所以这里有些滴滴能够谈下来让他们不做 Rappi 的生意。
Keeta 现在还没开张,滴滴现在拿笔钱提前锁定部分供给,对这些商家而言是能接受的。因为滴滴的钱是能直接拿到手的,Keeta 的生意能做成什么样还是完全的未知数。
当然,不管过程如何,99Food 签约的结果在事实上构成了对 Keeta 的针对性狙击。
早前 99Food 也曾因为投放 Keeta 关键词引流,被当地法院下达禁令叫停。现在 Keeta 指控 99Food 签订排他性合约,99Food 指控 Keeta 侵犯商标不正当竞争,两家中国公司看来要在南美土地上大干一场的同时也要大打一场了。
有意思的是,Keeta 业务负责人仇广宇在七月份的时候,曾接受过巴西本地媒体的采访。他说 Keeta 会专注于外卖业务,未来可能会做生鲜零售和药品电商,但同时也特别强调不会做打车。
这个表态应该有向滴滴传递信号的意思,毕竟过去在国内双方都尝试过进入对方的势力范围。
然而滴滴做外卖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,不管美团在巴西做不做打车,双方都是各自绕不开的对手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象先志,作者:三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