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市风云

「存款搬家」 背后原因浮出水面:非银高增并非对应居民入市,银行扩充同业负债才是主因

文章来源:财联社

财联社 10 月 16 日讯 (记者 彭科峰)昨日,人民银行公布前三季度金融数据,持续一段时间的 「存款搬家」 讨论,其背后原因终于浮出水面。

从数据来看,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 22.71 万亿元。其中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 4.81 万亿元。相比 7、8 月份同比多增超万亿相比,9 月份的非银存款数据出现了明显回落。而在居民存款端,7 月末较 6 月末大幅回落的情况也得到了根本缓解——至 9 月末住户存款增长 12.73 万亿,较 8 月末 9.77 万亿的数据大增近 3 万亿。

有关权威专家昨日亦解读称,所谓 「存款搬家」,其实是居民根据资产回报率的变化,把银行里的储蓄存款转换成其他资产的现象,本质上是居民资产重新配置的一种表现。而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,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,主要还是与非银存款定期化、持有同业存单多增较多有关。

「实际上,非银存款高增不等于券商方面的流入资金增多,因为银行理财子、保险资管的同业存款如果大幅增长,也会导致非银存款增加。从 9 月份的数据来看,此前居民存款搬家的现象应当被市场过度解读,甚至有意扩大了。」 一位券商宏观分析师对财联社记者表示。

非银存款非专指保证金存款,护航专项债发行银行扩充同业负债

今年 7 月份央行数据显示,当月非银存款增加 2.14 万亿元,同比多增 1.39 万亿元。进入 8 月份,其增长也同样处于高位——8 月非银存款增加 1.2 万亿,较 2024 年同期多增 5500 亿,延续 7 月以来高增。而与此同期,居民存款出现逐月回落状况。

彼时,市场较为主流的看法是,这意味着居民存款搬家进股市的迹象明显,更多新增资金正进入股市。这一判断有一定的历史依据。因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,当股市火爆时,非银存款的数据会有明显增长。

但如今看来,这一推断显然过于简单和武断。公开数据显示,9 月份 A 股整体表现可圈可点,但 9 月末与之对应的存款数据变化却是——非银存款大幅回落,居民存款大幅反弹。

前述券商宏观分析师对财联社记者强调,非银存款一般是指银行吸收的由非银行金融机构 (包括证券公司、保险公司、信托公司、基金公司、理财子、财务公司、保险资管公司等) 持有的资金,并非专指证券公司的保证金类存款大幅增加。

有受访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相比居民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行,尽管同业存款的款利率也在下调但依然相对较高。过去也曾发生过部分存款绕道基金、理财存入同业的情况,且相关媒体也有报道过。这是因为,当居民存款不再高速增长时,银行需要包括非银同业存单、同业存单等其他方式来扩充负债。

「今年七八月份是政府债、专项债等各种债券发行的高峰期。而商业银行是政府债的购买主力,这导致一些银行尤其是地方银行,在居民存款增长一般的情况下,有扩充负债规模的需要。」 有业内人士这样表示,理论上,这也会导致月度的整体非银数据增长。这或许可以与上述权威人士所指的 「近年来持有同业存单多增」 现象相印证。

近期,有江浙沪地区的银行人士即告诉财联社记者,据其了解,正是在 7、8 月份左右某知名城商行有大举扩充同业存款的动作,「一下就起量了」。

理财存量季末如期回落,银行权益基金销售仍无大变化

财联社记者注意到,与 9 月末居民存款数据环比大增相对应的,是银行理财存量规模的季末回落。普益标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9 月末银行理财存量规模较 8 月末减少 1284.71 亿元,降至 30.82 万亿元。

多位受访银行人士亦表示,整体看含权类产品今年的销售占比虽有一定提升,但无爆发式增长的情况。

某上市银行总行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,经咨询相关部门,从年内尤其是近几个月的情况来看,该行的基金产品整体销量并未相出现太大变化,「也就是说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」。

「目前来看,在购买含权类基金产品的结构中,挂钩指数的产品的比例相对较高,直接投向股市某个板块的产品并不受欢迎。」 上述上市银行人士最后表示。另外,如果从居民存款 「回流」 的角度来看,一些客户由于债券市场在三季度相对低迷,应有发生选择赎回至银行账户的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