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 C
Changsha
2025 年 10 月 11 日 5 时 32 分 55 秒
商业动态

但斌,你在下盘什么棋?先变身香港居民,再卸任东方港湾总经理

文章来源:财联社

财联社 10 月 9 日讯 (记者 吴雨其)先是变更为香港居民,再又卸任东方港湾总经理,但斌这波操作属实让人吃了一惊。

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近日的一则变更信息,让百亿私募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的关注度陡然升温。信息显示,但斌的身份由 「中国内地居民」 变更为 「中国香港居民」。

不仅如此,但斌还卸任了东方港湾总经理,变更后为 「但斌经理」。这一变动迅速引发市场猜测:是个人规划使然,还是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?尽管东方港湾回应称 「实控人身份变更申请已提交中基协,不影响公司运营。」 但市场对这位价值投资旗手的动向的关注显然还在升温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身份变更并非孤立事件。根据基金业协会信息,东方港湾于 9 月 30 日提交了出资人变更申请,目前仍在办理中。

目前公开信息显示,但斌的持股比例仍为 69%,实控人地位未变。

image

不得不提到的是,东方港湾近年来持续加码海外投资,调整业务重心的诸多动作。从扎根内地到布局全球,但斌的 「新身份」 会否是这盘跨境棋局中的关键落子?

身份变更背后的战略转型

此次身份变更与职务调整,在业内人士看来,可能与其全球化投资战略的深化密切相关。公开资料显示,早在 2011 年,但斌便在香港注册成立东方港湾 (香港) 投资管理有限公司,初步搭建跨境投资平台。

2025 年 6 月,他在香港办公室搬迁仪式上公开表示,「从扎根中国到布局全球,是中国资本力量迈向世界舞台的生动写照。」 此番表态或可见其对国际化业务的重视。

从制度层面看,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,在资本市场准入、税务安排、跨境资金流动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。

有不愿具名的私募研究人士分析,香港居民身份可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提供更灵活的国际业务操作空间,例如在港股、美股及离岸基金设立等方面享有更高便利度。此外,随着国内资管行业竞争加剧,部分头部私募通过香港平台设立全球母基金,构建境内外双循环投资体系,已成为行业探索的新路径。但斌此次身份调整,或许正是为了更顺畅地推进此类布局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东方港湾的投资重心近年来已明显向海外倾斜。根据美国证交会披露的数据,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,东方港湾海外基金持有美股标的市值达 11.26 亿美元,较一季度增长近 30%,其头号重仓股英伟达在当季涨幅超过 45%。

此外,公司通过纳斯达克 100 指数 ETF、纳指科技 ETF 等工具间接投资微软、苹果、谷歌等科技巨头,显示出对全球科技主线的深度参与。

全球化配置与 AI 浪潮下的私募转型

近年来,随着国内市场波动加剧与海外科技股行情崛起,越来越多私募机构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。

在这一背景下,AI 产业革命成为私募出海的重要抓手。2025 年以来,英伟达、AMD、OpenAI 等公司在算力、模型与应用领域的突破,推动全球科技股估值持续攀升。

但斌在社交平台公开表示,「错失一个时代的风险,远大于泡沫的风险」,明确表达了对 AI 赛道的长期看好。数据显示,东方港湾旗下多只产品通过直接持仓与 ETF 投资,高度聚焦于 AI 技术、算力设施与应用场景。举例来看,宁泰 1 号私募基金持有纳斯达克 100 指数 ETF 超过 6500 万份,光耀匠心一号基金则重仓纳指科技 ETF,其成分股集中于美股科技龙头。

然而,全球化配置并非一帆风顺。此前,但斌旗下产品曾因美股科技股回调经历大幅回撤,市场对其 「转向美股」 策略质疑不断。但随着 2025 年美股市场屡创新高,其产品业绩实现深 V 反转。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,截至 2025 年 9 月,但斌管理的 67 只产品年内平均收益达 13.9%,近三年平均收益超过 75%,在百亿级主观私募中排名前列。这一业绩表现,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全球化策略的阶段有效性。

面对市场对 AI「泡沫化」 的担忧,但斌保持了相对乐观的态度。他认为,当前资本对 AI 的投入并非盲目追捧,而是基于技术革命带来的长期价值重估。面对风险,但斌指出,相关公司在警示发布后仍维持涨势,反映出市场对 AI 时代前景的共识。此外,东方港湾通过 ETF 工具分散个股风险,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组合波动性。

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,私募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。「全球市场分化加剧,跨境配置不仅能捕捉更多机会,也有助于降低单一市场风险。」 另一位专注全球价值投资的私募负责人认为,中国资管机构若想成长为世界级平台,必须经历 「出海」 历练。但斌与东方港湾的此次调整,或许正是这一进程中的缩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