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业动态

「总怀疑自己 ADHD?」6 个方法帮你稳住注意力

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:

  • 看视频时,不自觉把速度调到三倍,沉迷于 「一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经典」;

  • 智能手机重度依赖,吃饭、洗澡、睡觉从不离身,担心错过什么消息,害怕一秒钟的无聊;

  • 打开电脑原本打算工作,却先点进了邮箱,顺手刷了几条短视频,起身泡了杯咖啡……等回过神来,一小时已经过去。

越来越多人根据这些表现,「赛博确诊」 为 ADHD(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):总是拖延、容易分心、踩着 DDL 完成任务、对刺激上瘾……

但事实上,ADHD 往往要追溯儿童期的发育轨迹,它所带来的影响也常常贯穿整个成长过程,影响学业表现、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。

我们大多数人所面对的,其实是注意力在现代生活中不断溃散,一种被信息洪流和高压生活共同塑造的 「现代病」。

因此,与其一味自责 「我太拖延」「我不够自律」,不如先承认一个现实:现代生活本身就不鼓励专注。

所以,这篇文章不是教你如何变成高效运转的机器,而是想带你重新练习一件小事:在一个充满干扰的世界里,找回你的注意力。

找些 「观众」,激发你的 「表演型人格」

有时,我觉得我的专注力需要依靠 「观众」 来维持:

独自工作或学习时特别容易分心,但一旦换到图书馆、咖啡厅,或者进入线上自习室,立马就会产生一种 「被观看」 的压力。

事实上,这并不是错觉。

我们的大脑其实很容易被环境 「牵着走」,对于注意力涣散的人来说,眼前的一切都是信号。

身边安静敲字的人、窗外光影的流动、甚至隔壁桌翻书的节奏,都会变成一种 「视觉线索」,默默提醒你:是时候该专注了。

与此同时,「被看见」 也会带来一种低水平的焦虑与压力。在某种程度上,知道别人在那里 (即使他们没有密切注视你)提供了一种温和的问责感——足以防止你走神,但又不会多到让人感到压抑。

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作 「社会助长效应」(Social Facilitation),指一个人因他人在场(真实的、虚拟空间的或想象的),投入更多努力,表现得更好[1]

不过,社会助长效应并非万能。当你面对的是一项陌生或难度较高的任务时,这种 「被观看」 反而可能造成社会抑制 (Social Inhibition),让你变得非常焦虑,怀疑自我,从而表现下滑。

在自然中散步,让注意力自然恢复

当你像八爪鱼一样忙于各类表格、报告和会议,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就像过热的 CPU,一直处于 「强制运转」 状态,进而引发认知疲劳:心情烦躁、反应迟缓、决策困难。

此时,最好的休息方式不是拿起手机,而是去公园走走,让大脑切换到另一套注意力系统。

根据环境心理学家 Kaplan 的注意力恢复理论(ART),除了由认知控制过程,引导强制聚焦的定向注意力以外,我们还拥有一种无需耗力的非自愿注意力[2]

这种注意力会被自然中那些温和而有吸引力的事物唤起,比如:日落的光影、鸟鸣的节奏、树叶轻晃的律动。

这些 「柔和刺激」 能让大脑在无需刻意集中的状态下激活 「默认模式网络」,减轻前额叶皮层负荷,帮助认知资源的再生和定向注意机制的恢复[3]

当然,天天去公园散步对打工人来说不太现实。

但哪怕只是看一眼绿色,也能让大脑 「喘口气」。你可以试试:

  • 把桌面壁纸换成自然风景 (云游一下)

  • 在办公桌上养几株水培绿萝;

  • 把午餐带到楼下绿化带里吃 (并假装在野餐)

听点播客:「有声的安宁」 与 「隔绝的陪伴」

我经常在打开文档,准备写作时,脑子开始神游。明明坐在工位,人却已经走了一会了。

但只要戴上耳机,听喜欢的播客,纷乱的思绪就会慢慢收回,心也渐渐静了下来。

一项针对 18-35 岁脑力劳动者的最新研究证明了这一点。研究者指出,在做 「正事」 时听播客,并非 「摸鱼」,而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[4]

在高密度的信息环境中,我们的注意力常被分散在多个网页、弹窗和对话框之间,陷入 「任务启动—中断—重启」 的循环中,难以维持思维的连贯性。

而播客的线性叙事则恰恰相反,它像一条在大脑后台运行的稳定 「主线」,让你重新感受到时间和意识的连贯性。

不仅如此,播客还能唤醒 「闲置」 的听觉,平衡因视觉过载而失衡的感官系统。视觉刺激的持续轰炸会放大内在的空虚感,使注意力更加涣散,思绪难以集中。

这时,播客就像一个 「声音罩子」,在你周围搭建起清晰的知觉边界。它不喧哗,却足够有存在感,能够隔离外部干扰,收回飘散的意识,把注意力轻轻安放在当下。

连哄带骗,及时进行自我奖励

我有个同事,每天下午都会吃些小零食,点杯奶茶,每次发完稿,还会奖励自己吃一顿好的,「哄」 自己上班。

这听起来有些幼稚,但其实是一种聪明的注意力管理策略。

Esterman 等人的研究显示,奖励会影响注意力网络的激活方式。

当任务带有奖励时,大脑会主动调动任务正性网络。无论你状态好坏,这些区域都能维持较高的活跃水平。相反,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,大脑只有在出错或快崩溃时才会被动激活这些区域[5]

换句话说,适时的小奖励并非可有可无的甜头,而是将注意力系统从 「被动摆烂」 切换至 「主动投入」 的有效开关。

找到属于自己的 「时区」

看了这么多小 Tips,你可能还是会困惑:

为什么有时注意力特别集中,效率爆棚;可有时坐在电脑前,却怎么也提不起劲来?

答案可能很简单:不是你不行,而是你用错了时间。

心理学家 Gloria Mark 指出,把最耗脑力的任务安排在 「注意力高峰期」,是提升注意力的关键。研究发现,大多数人会在上午 10 点和下午 2—3 点进入专注巅峰[6]

但这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。

早在 1976 年,神经科学家 Jim Horne 就开发了晨晚型问卷 (MEQ),用来评估个体的生理节律差异。结果显示:早起型的人通常在上午状态最佳,而晚睡型的人,则可能要等到下午甚至晚上,才真正上线[7]

找到自己的 「精神时区」,不是为了迎合外界节奏,而是反过来,建立属于自己的时间分配逻辑:高效时段用来处理深度任务,低效时段留给琐碎杂活。

这样一来,你就能少一点勉强、少一点自责,多一点顺势而为。

当创伤记忆侵袭,让身体帮你着陆

对于经历过创伤的人来说,注意力不是简单的 「分心」,而是一种被 「剥夺」 的状态。

创伤后应激障碍 (PTSD)会让大脑陷入 「持续的威胁感」。当某个细节、声音或画面触发创伤记忆,身体会立刻启动 「战斗或逃跑」 反应,释放压力激素,调动全部资源应对危险[8]

此时,负责专注、计划等认知功能的前额叶皮层会被抑制,注意力也容易被闪回、警觉和身体紧张劫持,难以专注于眼前任务。

在这种时候,重新回到身体,往往是让大脑重启的第一步。

一个常见的方法是感官锚定 (Sensory Grounding):说出 5 个你看到的东西,4 个你能触摸的东西,3 个你听到的东西,2 个你闻到的东西,以及 1 个你能尝到的东西。

通过激活感官,注意力得以从痛苦的思绪中抽离,重新与现实连接,并提醒大脑:此刻是安全的。

当注意力被撕扯时,我们真正需要的,可能不是更用力地集中,而是让身体落回那个可以安静下来的地方。

参考文献

[1]Sanders,G.S.(1981).Driven by distraction: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social facilit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.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,17(3),227–251.

[2]Berman,M.G.,Jonides,J.,&Kaplan,S.(2008).The cognitive benefits of interacting with nature.Psychological science,19(12),1207–1212.

[3]Hopman,R.J.,Atchley,R.A.,Atchley,P.,&Strayer,D.L.(2021).How nature helps replenish our depleted cognitive reserves and improves mood by increasing activation of the brain』s default mode network.In S.M.Lane&P.Atchley(Eds.),Human capacity in the attention economy(pp.159–187).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.

[4] 周好雨.「有声的安宁」 和 「隔绝的陪伴」:「做正事」 时为何听播客——数智时代劳动正义的听觉实践 [J]. 上海广播电视研究,2025(3):26-42.

[5]Esterman,M.,Reagan,A.,Liu,G.,Turner,C.,&DeGutis,J.(2014).Reward reveals dissociable aspects of sustained attention.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.General,143(6),2287–2295.

[6]Mark,G.(2023).Attentionspan:a groundbreaking way to restore balance,happiness and productivity.Hanover Square Press.

[7]Horne,J.A.,&Östberg,O.(1976).A self-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to determine morningness-eveningness in human circadian rhythms.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ronobiology,4(2),97–110.

[8]Fani,N.,King,T.Z.,Clendinen,C.,Hardy,R.A.,Surapaneni,S.,Blair,J.R.,White,S.F.,Powers,A.,Ely,T.D.,Jovanovic,T.,Ressler,K.J.,&Bradley,B.(2019).Attentional control abnormalitie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:Functional,behavioral,and structural correlates.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,253,343–351.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简单心理 (ID:jdxl2000),作者:予警、七月,责编:罗文